我在國內出生成長,父親是國民黨官員,家人被判為黑五類。母親忍受不了批鬥的煎磨而自殺,使我自小活在恐懼、仇恨及被噩夢纏繞的痛苦中。62 年我偷渡來港與父親及兄姊重聚。在童年的陰影下,加上與父親時常打罵,使我與父親種下很深的仇恨。
愁苦讓我定意尋找信仰。當中碰到一位偷渡來港,經歷比我更苦的人跟我分享信仰。他父母被批鬥、判罪前堅決相信在天家必會再相聚,叮囑他不要離開主耶穌。苦難中他不斷經歷神的祝福,讓我看到有信仰與沒有信仰者最大的分別不是遭遇,不是環境,而是盼望。有盼望可以活得痛而不苦,殘而不廢。
在一次與父親衝突後,我悔改信主,且經歷了神的饒恕。自此我們的家庭起了變化。哥哥與父親先後信主,我與父親的關係亦大大改善,再也沒有拿刀拿扁擔對峙,也沒有被噩夢纏繞。信仰令我們有能力去聖經,像主寬恕我們一樣,又給我們接納的能力和愛的動力,讓我能重尋到家的溫暖。
「絕境」與「出路」
很多時候,逆境和苦難並不是別人加給我們,乃是我們因錯誤的價值觀、人生觀,在事業、婚姻、子女教育等方面跟隨世俗,只靠自己,不看重神的心意造成的。聖經中,拿俄米一家正是這樣。
拿俄米的丈夫名為以利米勒,意思是「我的神是王」,一家人時常把耶和華掛在口邊。然而,在重大抉擇上,神明顯不是他們的王。在國家出現飢荒之際,一家人竟選擇移居到異教、淫亂、物質生活富庶之摩押地,兩子的婚姻,也寧願選擇異教的摩押女子為妻。結果是災難的開始:先是丈夫以利米勒的離世,後是兩子馬倫與基連英年早逝,剩下三個在當時社會不可能有機會出外工作為生的寡婦。大媳婦眼見這個家沒有前途,沒有明天的希望,再加上婆婆拿俄米的勸說,離開了,只剩下拿俄米與第二媳婦路得,空空地回以色列。
在人看來,她們的前路是「絕境」,毫無前途可言。想不到,神更美的「出路」往往是在「絕境」臨到之時,回到神那裡才出現。今天,你可能面對著沒人能明白你的困境,在家庭中面對著已冰封了或破碎了的關係,讓我們在「路得記」中找到在「絕境」起死回生的秘方。
作者:蘇穎智牧師(和諧事業國際基金會董事會主席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主任牧師)
載於2016年5月和諧頻道通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