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醫患者同行之4項具備

與醫患者同行之4項具備-陳一華牧師

上期分享了關懷者與病者同行時應有之三項充裕,無疑是重要的操練,今期接續跟大家探討關懷者還須有的四項具備行動,可略述如下:

一 、具關愛的同行

病者經歷漫長的治療路程,難免出現信心起起跌跌的表現。他們可能會對自己、對藥物、對療程、對身邊的人,甚至對上帝均可能產生懷疑,灰心喪志,甚至想放棄一切,在這關鍵時刻,關懷者千萬不要停止探訪或聯絡他們。縱使病者不想見面,但仍可透過郵寄問候咭丶發短訊或電郵來聯繫他們;以關愛的心問候,但切勿來得太緊迫,減少病者受壓迫感覺。

每當有機會接觸時,千萬不要提出太多問題,也不要批評論斷,更不要怪責他們的軟弱或缺乏信心。相反,關懷者應聚焦他們切身的的需要,引導和鼓勵他們分享更多,無論甚麽話題或個人需要的關注,只要正面地表示樂意分享與分擔。關懷者也應盡可能抽空陪伴,好讓病者親身感受在病痛中仍有人願意同行,有人願意同行,不被忽略。

二 、具真誠的分享

關懷者與病者之溝通分享,須建基於真實與坦誠。這不但令病者產生好感,更會對關懷者加倍信任,這是十分重要的基礎。

如何表達真誠的分享呢?關懷者須用愛心說誠實話。舉例說明:如有病人提問有關標靶藥的選用,若我們不懂得,便要坦誠回答,切勿給他不正確的答案。又或有病者詢問可否用自然療法代替化療,關懷者亦要坦白告訴他自己對此的了解認識有限,不知道答案,鼓勵他直接詢問專科醫生,千萬不要灌輸錯誤觀念。

有時候,即使關懷者是過來人,也不要以個人經驗代替醫生的專業知識,因每個病者的病情與體質均有差異,不能一概而論。關懷者務要真誠分享,不要自以為是,便能減少病者產生壞印象或惡劣的後果。

三、 具同理的心思

許多時候,關懷者容易犯上一個通病,就是將病者當作沒有患病的人看待,忘記了病者的處境與需要是獨特的,與常人大有差別的。舉例說之,病者經歴的痛乃是多方面的。除了生理方面,也有心理及人際方面的,更有心靈上的痛。

作為關懷者,我們須認識了解他們經歷的痛楚,也要認同他們的感受。這樣一來,關懷者便能明白病者為何有如此巨大的情緒波動,也開始了解他們信心的起起跌跌。例如,當一名癌症病患頭髮愈來愈多脫落時,關懷者可即時想一想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,將會有何反應呢?若我們都感到心痛時,那麽病者何嘗不感到難過心痛呢?我們馬上便會產生感同身受的效應了。

關懷者若能以同理心與病者同行,他們的關顧同行自能更貼近病者;所提供之情緒疏導和心靈支持變得實在,更具效益了。

四  、具足夠親和力

這也是關懷者應具備心靈關顧的條件,足夠的親和力包括溫馨的微笑,予人親切感。此外,亦須保持語調温柔,使病者容易接收信息。大聲量或急速地說話常予人一種無形的壓迫感。再者,緩慢的說話節拍,可使病者不費精神去聆聽和交談。因此,匆忙時不要探病,免得病者感到被催迫。最後,親和力還須需加上應有的尊重,多提問一兩句,了解病者意願後才進行關顧,可讓他感到自己被尊重及具有人應有的尊嚴。

舉例:常探望病者時,發覺他十分虛弱,閉目休養,我們便應先詢問今天探訪可否傾談數句;若他表示不願意時,則應縮短交談時間,留待下次再交談,最後亦可問准病者是否願意一起禱告,這也是尊重與關愛的表現。

當我們掌握上述四項具備行動,與病患者同行時,在心靈關顧與牧養,又或在信仰啟發方面皆可產生直接的功效!

陳一華牧師
香港基督教癌症關懷事工聯會創會顧問
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
基督教愛協團契(精神康復)
及 基督教靈實協會董事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