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轉化的進路

城市轉化的進路

埃里克.賴特為社會的改變,提出「夾縫式變革」的進路。夾縫是指在石屎路面中的裂縫,而從中掙扎生長出來的野草,便是所尋求的變革的先導試點。裂縫是代表野草可以生長的機遇,而野草要生長,便要把握機遇,見縫插根,然後逼破旁邊的石屎,以繁殖更多,直至有一天,石屎地完全變成草地。夾縫式變革,不以現存的建制為主體,而是要根據所倡議的價值觀,建立一個另類的實踐模式。

變革的第一個階段是在理論層次,是提出一個應然 (Desirable) 的理想狀況,這也是一個初始假設;這是從無到有。第二個階段是在實驗的層次,是藉着一些先導計劃,証明所論述的是可行 (Viable);過程中初始假設不斷被修正及被豐富,透過實踐經驗的累積和交流,實驗的成功率亦漸漸提高;這是從有到好。最後的階段是在滲透傳播和大規模應用的層次,當大部份人都相信事有可為之時,系統性改變便成為實然 (Achievable);民間的量變引至體制的質變;這是從好到大。

香港自 2001 年開始發展社會企業,提供就業機會給弱勢社群。政府認為這是扶貧助弱的理想政策 (Desirable);因為它有的防貧及脫貧效益,是綜援所缺乏的。直至 2007 年的首屆社企高峰會,終於有兩間社企高調承認賺錢,社企才被實證為可行 (Viable)。到 2013 年,豐盛社企學會為政府算出每投資 100 元資助開辦社企,它每年的營業額是 285 元,其中 48 元是弱勢員工的工資,社企平均壽命 9.3 年,累積工資是 446 元。社會投資回報是 446%,是綜援效益的四倍多,公帑用得其所。

現時社創已愆生出不同的變種概念,滲入社會的不同界别。在消費者中,它變成良心消費,藉日復一日的持久消費,彰顯個人的價值取向;而群體集結而成的運動,目的是以消費改變社會。在商企中,它變成企業社會責任,包括推動良心採購,和企業義工協助社企營運。在中學,社創是通識課的教材,學生除了用批判思維去反思扶貧政策,也要用創意思維,自己嘗試構思解決方案,成為解難者之一。在教會中,社創主日學是教導信徒,自己要成為一個創新或更具成本效益的好撒瑪利亞人。當社創及其變種概念遍地開花,大規模的改變便有可能成就 (Achievable),人人都是社關部,創建共融社會。

作者:紀治興博士太平紳士(豐盛社企學會會長)

載於2016年12月和諧頻道通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