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宗教改革看今天基督教

Untitled-1宗教改革之歷史背景

在五百年前,因天主教充滿腐敗、罪惡、與及真理上的謬誤,不合聖經教導的「聖禮」充斥於教會,更甚的,是當權者利用教會所定的「規條」如買贖罪券、煉獄、告解、買功德券等斂財。馬丁路德冒著被標籤為「叛教」、「異端」被殺的危險,清楚表明 「唯獨聖經」、「唯獨恩典」、「唯獨信心」之立場,將95條釘於當眼處,振臂高呼「如此我信」牽動了宗教改革運動。

跟著幾百年的歐洲教會發展,有好的: 就是有關真理之澄清,與腐敗的教庭劃清界線,宣教循序漸進地發展。然而,亦有令人震驚的:被逼迫者後來竟也成了逼迫別人者,「重浸派」(Anabaptists, 浸信會的前身) 及譯經者的被逼迫,被殺,教會充滿血腥的記錄,令人感到唏噓。

五百年過去了,但宗教改革的精神對我們有何提醒?

宗教改革跟現今信徒的關係

現今信徒追求物質、愛世界、愛與世界妥協。滿足於教會生活(返教會、團契、主日學),強調感覺,被牧養、被關懷、被肯定、自我中心,而忽略委身服侍、為主受苦、背起十架跟從主。而固定教會生活,定期十一奉獻等行為代表一個好行為基督徒,如同贖罪券以行為得生。

信徒需要反思「唯獨恩典、唯獨信心、唯獨聖經、唯獨基督、唯獨上帝的榮耀」

宗教改革跟現今香港教會和基督教機構的關係

在向錢看,物質資本主義社會中教會和基督教機構應更小心金錢的籌集及運用。五百多年前教會的腐敗,擁龐大的教產,富裕使神職人員的道德鬆懈,教會中的醜聞亦不斷的發生。在加拿大、新加坡、美國、韓國等地,甚至有教會領袖,因金錢上的「貪」而繫獄。今天如何善用管理金錢也是當今教會及機構面對的挑戰。

五百多年前階級的不平等,社會矛盾與信仰矛盾,貧富差距等問題,教會更成為問題核心的推動者。今天教會和機構面對世界上各樣矛盾和不公義,教會更應積極反思自身責任,見証基督,以基督的愛、憐憫和價值觀去化解對立。

五百多年前教會漸漸看不見自身的盲點,體制一步步腐敗,今天教會和機構更應努力不斷及持續地去反思,反省無忘初衷,為大使命而盡忠,為要見証上帝,讓人能進入天國。

和諧事工的下一個七年

由 6 月開始,經董事會同意,我們從新在七個層面上去計劃未來事工方向(讓人認識和諧事工、加強接觸資源缺乏教會、青年人事工發展、強化影片內容、優化介面、開源節流、建立委身團隊)。盼望反思過往走的路有沒有忘記初衷,以及從新出發,讓事工更專注,更有果效。願上帝通過恩典和憐憫,讓和諧事工迎向第二個七年。

作者:蘇穎智牧師(和諧事業國際基金會董事會主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