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來!服侍千禧新世代

Screen Shot 2017-04-25 at 2.41.41 PM生於 1980-2000 的「千禧世代」(1) 常常成為教會、職場、甚至政局中矛盾的焦點。很多人覺得年輕人難以溝通和事事批判,在職場中讓上司感頭痛,在家中更讓家長擔心。2014 年香港教會普查報告中顯示教會青年人流失率為 3 至 5 成(2),而估計佔中後問題將更嚴重。美國著名演說家 Simon Sinek 在 Inside Quest 訪談(3) 中解構了當代年輕人問題的成因,筆者節錄他當中幾個重點,讓我們多點了解和思考如何回應這一代的呼聲。

育兒策略的失誤

「每個人都有獨特地方」、「只要努力便能成功」、「讓小孩創造未來」,我們常以正向價值觀來教導小孩,希望他們能養成毅力去改變環境。我們更常以獎勵來鼓勵子女,但當獎勵變成包容他們的失敗,譬如跑最尾仍得參與/安慰獎,而努力得第一的獎勵反倒被眨值。你會發現,新一代小孩較難接受輸掉了比賽/遊戲,易受傷害同時自信心較低。

或許,我們不經意地營造了一個過度保護子女成長的環境。但踏進中、大學甚至職場時他們便慢慢發覺自己其實並不怎麼獨特。現今中、小學派成績表時,會讓家長檢查及向老師追加分數。亦常常替自己的子女出頭、大小事也向老師投訴。在此環境成長下,帶同父母一起見工的新聞其實也不足為奇。當年輕人成長後發現理想並非如此容易實現,跑最尾不會有任何獎勵,甚至多努力也未能上車時,慢慢地會質疑自己,自信心每況越下。但年輕人總愛在社交媒體中呈現和分享最美好一面(旅行美景、美食、享樂生活等),面對沮喪和憂慮往往不懂跟別人分享。

過度使用社交媒體

越來越多研究証實沉迷社交媒體使大腦釋放多巴胺(4)(5),此解釋到當我們的分享被讚好時會感到喜悅,甚至我們經常檢查 Like 的數目有否增加,而多巴胺同時在煙、酒、賭等易於上癮的行為中在大腦被釋放。

在酒癖者的研究中發現,絕大部份上癮者都是從青少年期開始接觸酒精,而酒癖者成年後,當面對沮喪和受任何困擾時第一個方法不是找人求助,而是會再次依賴過往的上癮行為來逃避困難,因此一般社會對青年人接觸任何上癮行為都會有所管制。可惜現時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媒體並非如此行為也大致相似(6),面對孤獨和困難時,便即低頭看螢光幕不斷往上刷,彷彿抽離現實世界,回到屬於自己的社交圈中。所以年青一代面對學業/家庭/社交/經濟/工作等問題,少有尋求親人/同事/朋友或其他人協助,亦較少能夠與別人建立得到信任關係。

社交媒體並不是惡魔,正如少量酒精沒有問題,但過量便成癮。而任何上癮的事,後果只會令人與人的關係被破壞。

即時享樂的世代

生活在富裕的物質世界,年輕一代想要甚麼輕易可淘寶便送到手;想看電影不用檢查場次,手機一按便收看;追看韓劇甚至不用一星期一星期的等待下一集,現可一氣呵成看完整套劇;想在網上認識伴侶,各大手機交友 Apps 只需向左右方向刷,男/女伴由你挑選,何需用上一代心思思估估下的追女仔方式?但可惜,世上仍有很多事不能以「快餐式」來獲得,如滿足感、成功感、關係、信任等,它們需經漫長時間、高低起跌才能被建立,而且沒有保証必定能獲得。年輕人最常見的問題是缺乏耐性,在工作上難以持久,正因他們渴望在短時間內做出影響力,能改變環境。所以,鼓勵年輕的你用更多時間,學習愛、關懷、喜樂、愛自己、建立自信,同時在困難中必需尋求別人幫助。

拿一手爛牌的年輕人

從以上三點,你會否留意到問題並未必在年輕人身上,或許是塑造出這種環境讓他們成長的我們。正如 Simon Sinek 所說「他們只是拿了一手爛牌」,其實不同年代也面對不同困難,在物質富裕的今天,期望下一代有更易行的路,但事情或許正好相反。今天服侍千禧世代時,先去明白他們處境,學習耶穌「道成肉身」來到世間的榜樣,避免高高在上地評價他們,以同理心和用他們的角度去服侍他們。若家庭和學校錯過了幫助他們的機會,今天教會更需背負這使命,給予更多機會和空間讓他們發揮,同時更多禱告守望他們。


1. Millennials (Wikipedia)
2. 教會活力放緩  青少年流失受關注 (時代論壇)
3. Simon Sinek on Millennials in the Workplace
4. 為啥上社交媒體會上癮?點讚會使大腦釋放多巴胺
5. Examination of Neural Systems Sub-Serving Facebook “Addition”
6. 孤獨所以刷 Facebook?研究指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可能讓你更孤獨